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影像分会 举办骨肌系统影像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2025年11月6日,由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影像分会举办的骨肌系统影像学专题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聚焦骨肌影像领域的技术革新与临床应用转化,吸引了全市多家三甲医院及核心医疗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剖析与圆桌研讨等形式,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共享平台,为推动区域骨肌影像学科发展及健康管理服务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开幕式上,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影像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程晓光教授率先致辞。他强调,骨肌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是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影像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能显著提升疾病检出率,更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对于降低致残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具有深远意义。随后,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洪楠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三维成像等新技术与骨肌影像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学科发展格局。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跨机构协作,加速技术转化与标准化推广,推动行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学术报告环节亮点频现,多位专家围绕前沿技术应用与临床实践难点进行了深入分享。洪楠教授以《深度学习在骨肿瘤影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为题,通过大量文献回顾展示了AI算法在骨肿瘤良恶性鉴别、病灶边界精准勾勒及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成果,为骨肿瘤诊疗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袁慧书教授则聚焦《肩关节SLAP损伤的影像学评估》,通过详细的解剖讲解和损伤机制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案例,强调了多模态影像在肩关节损伤诊断中的重要性。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石凤祥教授在《负重锥束CT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报告中,着重讲解了负重锥束CT技术在脊柱侧弯矫正评估、下肢力线异常诊断中的精准性优势,为骨科手术规划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影像学支持。程晓光教授则以《骨质疏松诊断和骨龄评价标准化》为核心,深入阐述了定量CT(QCT)技术在骨密度测量中的标准化流程与临床价值,为成人骨质疏松的早期预警与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会上推出了基于两万余例当代中国儿童样本建立的“中国25”骨龄评价新体系,该体系填补了国内儿童骨龄评估的区域化标准空白。

圆桌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骨肌影像学科建设、新技术临床推广、诊断结构化报告规范化制定及多中心科研合作等关键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影像技术培训,建立区域影像数据共享平台,推动诊断标准统一化,通过跨机构、跨学科协作攻克临床难点问题。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实现了骨肌影像领域前沿技术与临床经验的高效传播,更凝聚了行业共识,为首都地区骨肌影像学科的创新发展搭建了长效协作机制。未来,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影像分会将持续发挥平台纽带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助力健康管理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全周期方向升级,为保障全民骨骼肌肉健康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