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NEWS
运动处方师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8年6月4日

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用大块时间、高强度的参加专业学习了。这次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主办的运动处方师培训班,让我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暂时抛开工作的影响,家庭的牵挂,全心投入到为期10天的学习状态。我想说我做到了!收获颇丰!

10天,80个学时,60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近20位全国知名专家倾情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运动与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了系统了解和深入学习。对运动干预在医疗以及健康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开展工作的思路。作为北京健康管理协会派出的10位专家之一,我们担负着学以致用,推动协会体医融合工作的任务和使命。我们都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有了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去的计划和设想。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体医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体育和医疗在体医融合中将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体育在竞技体育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如何将竞技体育的成果运用到全人群中去,群体工作任重道远。医疗中可以应用体育的有效手段进行健康干预,做运动前的健康筛查、运动风险分层管理,保障医疗及运动安全方面,以及慢病人群的非医疗干预、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优势。如何找到各自定位,互通互补共赢,是需要深刻思考的命题。

对于很多医务人员来说,他们都是体育小白,要想让医生会开五大处方(药物、营养、心理、运动、戒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我们健康管理的奋斗方向!体育小白们通过运动与健康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学习运动处方相关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和内容,在医疗工作中逐步探索实践。而医务人员的强项是医疗背景,他们能够识别运动风险,在运动前健康筛查、运动风险监测、运动风险分层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也看到心脏康复、肺康复等医疗专业走在了前面。那么将人群分层管理,低危人员可由体能教练或运动管理师进行运动指导,中高危人员以及疾病患者应在医疗监护及医务监督下进行运动指导。当然处方的制定有着流程化设计,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流程体系。普适化的运动前风险筛查、体适能评估、运动处方制定相对简便,适合低危群体客户。全面的运动风险筛查体系加精准处方的制定与医务监督下的运动管理则适合高危及高端客户、一对一服务。普适性与精准性适合不同人群,缺一不可。不管是社区全科医生还是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具备了运动处方师的技能,会开具运动处方,并对分层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运动管理。这将是大势所趋! 

北京航天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近年来不断探索检后健康管理的有效落地手段。2015年初成立了航天运动干预中心,在北京市体科所专家的指导下,逐步尝试在健康人群中开展健康体适能测评,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并进行运动指导监督的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常规化开展,体适能测评作为一个体检项目被众多体检客户接受和选择。2016年我们依托运动与营养干预的手段进行了体重管理的课题,取得成功,课题获得省部级优秀课题奖。探索了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运动管理师四师共管的体重管理模式。并于2017年在医院开设了减肥门诊,继续摸索慢病肥胖人群的健康管理之路。可以说我们运用体医融合的手段践行了《健康中国2030》的国策精神。于是,2018年初,我院牵头在北京健康管理协会成立体医融合分会,致力于推动体医融合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在运动风险分层管理方面做些有益探索,在工作场所职业人群、老年人群运动处方制定及管理方面,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后肺康复等领域继续践行体医融合。也希望这些方面能得到体科所专家的技术支持,并展开更深远的合作。

北京航天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张晗供稿

2018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