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9月23日
“你今天的早餐吃什么?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站起来活动一下?”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背后却藏着健康最深的秘密。
“生活方式医学已经成为预防治疗康复疾病的一个最基础的要素。”9月12日,在第二十届北京健康管理论坛上,中国医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分享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部分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早期高血压等,不仅可以被有效控制,甚至可以实现“逆转”。也就是说,健康,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吃回来、动回来、睡回来”的。
中国医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
事实上,生活方式医学并非新词。我国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强调“治未病”的智慧。胡盛寿院士指出,而如今,我们正用现代科学重新诠释这一理念,融合营养、运动、心理、睡眠等多学科,形成系统性的健康干预策略。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将健康生活方式纳入国家“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这意味着,健康不再仅仅是医疗系统的责任,更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实践。
胡盛寿院士透露,目前全国已有1300多家机构在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超过100家医院和示范中心加入“生活方式医学联盟”,从单纯体检转向系统性的生活方式评估与干预。这意味着,未来我们的体检报告后面,可能会多出一张“生活方式处方”,指导如何科学健康地吃、动、睡。
不过,生活方式医学的实践仍面临挑战人才短缺、机制不完善、科研支撑不足等显示挑战。胡盛寿院士呼吁,应在医学院校设立生活方式医学专业,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医生也需逐步培养开具“生活方式处方”的能力;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健康监测与干预。
人人拥有健康、远离疾病,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科技助力与全社会共同参入,去打造一个良好生活方式养成的生态环境,而我们每个人,既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也是推广者。从自己开始,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觉,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健康,中国更健康’”。胡盛寿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