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2日
华兆益生董事长/王庆超/文
2012年9月22日到10月4日赴藏区旅行,旨在完成冈仁波齐转山。旅行期间,时尚了一把微博,用140个字和图片记录旅途点滴。求知和占有是人性的重要特征。旅行就是看别人是如何生活的,也是对自己生活不完满的一种弥补。我看到,听到,想到的,和大家分享。
八年后再到拉萨,此行目标是冈仁波齐转山。宾馆住下不自觉就溜达到布达拉宫广场。熟悉的蓝天白云和红白搭措的布宫,陌生的广场行人寥寥。蹲下,视角还不够有冲击力,坐下拍。镜头中的布宫有些感觉了,耳边也传来历声:不许坐下!不知何时身后已站着武警。广场啊,是非之地。
我第一次去欧洲看到广场时不敢相信,这么巴掌大的地方也叫广场?慢慢的,开始明白,源自欧洲的广场是表达民意的场所,大小不重要,建筑背后深层的民主理念是广场的真谛。T天安门是我们最原始的广场概念,我们肯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回归广场的本源。
经过安检和身份证检查后进入大昭寺广场。远观香塔还是浓烟滚滚,近看众多商家包围着这块宗教圣地。大昭寺的神性似乎越来越少,宗教越来越物化,如果出来不带上几串珠子就和神无缘了。文化存于器物,制度,理念、信仰的不同层面。器物是最外显也是最浮浅的,自然也是最容易传播的。
好像是第7或8次到拉萨了。城市地处高原,凉风伴着日晒,还有无尽的通透感。因为拉萨独特的地理条件让游客心高气爽还是游客自我放逐的情绪印染了拉萨不得而知。十几天后还要回到北京,另一个城市,城,越来越大,越来越远离老城的风韵,百姓生活越来越不方便。市,因为各种贪婪的交易而越来越兴旺。
在拉萨休息,又看了一遍《白鹿原》。细节丰满,人性入骨,虽然不是宏大叙事,但我还是承认它有史诗的感觉。关中农民在各种主义和威权的争斗中惨度人生却把不幸的命运归咎于一个同样命运坎坷的女子。城头变幻大王旗,农民或者说中国的愚昧从未改变,包括今天它被裁剪的现实。
早晨从拉萨出发,翻过4700米的冈巴拉山,又见羊卓雍错。司机几次问,王哥,这个地方拍吗?我讲了一个笑话,初进青藏高原的游客,车没开几步就要停车拍照,再上车没几步又要停车拍照。司机见怪不怪。等到了真正壮观的景色,司机问停车吗?游客答我不想尿尿。我有点显摆,意思说我来过N次了,只看不拍。
司机小吕81年人,老家在张掖,来拉萨做旅游司机12年了,只开越野车。他说越野车的客人只为玩得好,不赶路,心情好。旅游大巴赶路,一天要看好多景点,又要进好多店,所以出事故的也多是大巴车。哈,主动选择细分市场,业务定位明确,不读MBA从商也挺棒的。
经过白郎县在一藏家前停车休息。进屋聊聊,只有一个会讲汉语的女孩,坦率之至:我(在陕西)上过大学,这是我妈,我叔,我嫂子,弟,我侄子。我们还是一妻多夫。姑娘陪着参观了还没有完工的“别墅”,上下两层,10几个家人全住楼上。姑娘在阿里上班,回家探亲,家里只有两个女人,其余都是家属。
经幡是藏区永恒的标志,透过经幡远眺珠峰。昨天,12年后再见珠峰。